“双减”前,娃关于不想上课的一次“反抗”…

前天,和大家分享了我对“双减”政策的看法,还有政策前,我们就一直没推荐大火的几个课的真实原因:

“双减”之前,为啥我就拒绝掉了这些大火的课?

留言区看到了很多鼓励和共鸣,谢谢你们~

这个暑假,有些城市已经开始了比较严格的执行,很多课上不了了。

我们目前受到的影响还好,线下还没有通知停课的,可能主要也不是学科类,再加上暑假有带娃去沙漠,回来了眼睛散瞳又不能怎么用眼,确实挺“放松”挺“消停”的。

小叶子每天的自由时间很多,这应该是个玩得很爽又开心的假期吧:)

但今天还是想分享个,因为暑假一开始上“英语课”,引发的冲突小故事。

不管今后咱让孩子学啥,学科类/非学科类,都有可能遇到类似的、孩子并不想配合的状况,我想分享一点不同的看法和思路,再遇到类似的问题,你可能会感觉更舒适更宽慰。

事情是这样的:

小叶子平时上的线下英语班,暑期取消了常规课,改成了主题班,一共6天,每次3个小时,往年会选一下内容,比如烘焙、戏剧啥的。

今年老师直接发来了“幼小衔接”和“英语绘本阅读”的课表,我一看,时间还行,正好那6天我也要上心理咨询的课,没空管娃,娃有课,爷爷奶奶负担能小一些;

内容也还行啊,马上小学了,绘本她也很喜欢的;加上时间不长、短期课,我就直接回复老师“可以”了。 第一天还行,第二天也还行,幼小衔接教的是“写字”,感觉小叶子还挺新鲜的,还给我看她书写的小本子。

到了第三天,她开始噘嘴嘟囔了: “我不要上英语课!时间太长了!” 我着急出门,一开始鼓励为主,“只有6天哈,我看你写字写得很好呀!” 爷爷奶奶也“助攻”,“是啊,一共就6天,只剩几天了,走吧……” 第三天勉强去了。

到了第四天,抗议声加剧,从前一晚上就开始叨叨,“我不要去了!”到了早上更是不愿意动弹。 我着急出门,偷偷和奶奶说,“不去就不去吧”,“不行啊,这样会好像以后她一‘作’,就能说不上课就不上课似的,这样可不好。”奶奶很坚持,后来果然还是“成功”送去了。

只是,老师反馈小叶子在课堂上不太开心,中间还掉了眼泪,说“想妈妈”。 ……

我特别理解奶奶,我也有这个担心,会不会就此真的取消了课,孩子以后也来这招:不喜欢就通过哭、闹,达到目的。

再说“学习”也不一定总是自己喜欢、过程也开心的,无论面对什么情况,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,“坚持”,也是个值得发展的好品质啊!

都对,不过孩子的反应也是很真实的,我后来专门和小叶子聊了聊,也找老师了解了情况、听到了更多真实的反馈,更理解她了,也许大家也可以参考参考:

1、 时间:孩子不喜欢上,和单课的长短,很有关系。 本来一个课是1.5小时,加一起就成了3小时,中间没有留白和玩耍时间,又连续“作战”的话,就容易觉得疲劳

这也是为什么,她会在第3天,开始出现一些“情绪”。

2、 人数与形式:时间的长短也不是绝对,好像孩子就能在淘气堡玩上一整天,电力足足的。这也跟课堂的形式、互动方式有关。

小叶子这个班,一共12个孩子,这个之前我也写过,他们为了能让每个孩子单独“开口”,会轮流回答同一个问题,所以轮空的时间,孩子就会感觉单调和重复了,还不能随便乱动。

3、 内容、难度与趣味:出乎我的意料,我本来以为小叶子是觉得“幼小衔接”的“写字”部分比较难熬,然而她说她想取消的,是后面的“绘本课”! “妈妈,我真的不喜欢这个故事,而且老师重复太多次了,好没意思啊!

嗯,在和她的沟通中,我渐渐能够理解了,我发觉,和孩子“说教”那些大道理好像很容易,但又真的站不住脚:

“我们说好的哦!”——这个课我还真是忘了征求她的意见;征求了同意了,有没有权利通过“体验”,表达自己觉得“不适合”呢?

“一共才6天,你必须坚持上完呀!”——我们买回家的书、买过的课、想减的肥,都看完学完达标了吗。

坚持或许是好品质,但“放弃”,也从来都是写进我们的生命里的主旋律。

“现在就放弃/就不认真,以后可怎么行?”可这又实在是很难解释,她已经坚持的、不止一年的那些爱好、兴趣班,画画、轮滑、乐高……以及还没上小学练习写字自己写成这样,也值得“认真”的掌声吧:

我觉得最好笑的,就是这个课呢,本来是和小叶子打算去的一个夏令营“撞期”、根本去不了、我也无所谓是不是错过的。

后来营地人数不够取消了,才又临时补上了这个课,我不禁问自己:一个从一开始就称不上“必须”的课,我们又为何对孩子中途突出“不想上”,有那么大的反应啊:

所以话说回来,孩子到底可不可以抗议、放弃呢?

我想起前不久,我在跟随阿德勒心理学的Paul R. Rasmussen教授学习“儿童教育心理学”时,他提到的一个叫做“心理肌肉”的概念。

意思就是,我们如果想让孩子未来拥有身心健康的人生、预防自卑情结,需要在平时,就去锻炼这方面的“心理肌肉”,比如,我的孩子是否学会:

Be Responsible and feel Capable,变得有责任感到有能力

Be Cooperative and feel Connected,变得有合作性和感到有连接

Be Respectful and feel that they Count,变得尊重他人和感到自己有价值

Be Courageous,变得有勇气

也就是说,当孩子表达,她想放弃一个课的时候,我们不能仅仅从负面的角度去解读,认为孩子不认真、不能坚持。 而是正向看一看,这个过程,会培养孩子什么样的“心理肌肉”呢?

你看: 她敢冒着被拒绝的风险,和作为“权威”一方的大人,去表达不一样的意见,这是“勇气”和“感到有能力”啊;

她的话能被我们认真倾听、理解、共情,她会感觉到“连接”、“我是被爱的”、“我值得”啊;

嗯,并不是每一件事,都能让这“4C”得到发展,但是,如果我们想,也是可以的。

我后来肯定了两个课集中排一起,确实会有疲惫感,以及内容可能有一些不够“好玩吸引”的地方,小叶子之前也上过它家“烘焙”、“英文戏剧”的暑假班、寒假班,还是挺喜欢的,于是我和她说: “我们也需要尊重到老师和同学,你可以去问问老师,还有没有你想上的这些课可以换过去?”

这是在赋能“有责任”、“感到有能力”、“尊重他人”。

她也懂得了,表达可以如何更“清晰”,不是不想上英语课,是不想上这么多;不是不喜欢全部,是不喜欢绘本课;也不是不喜欢全部的绘本课,是这次的不大有兴趣……

这么一来二去,我才觉得最终是“赚到”了,远比这个课坚持上完,更大的“收获”啊:)

看到双减政策前,朋友圈里很多妈妈,就在特别用心地安排假期了,有的甚至从早到晚;

政策出来,也有很多家长出现了新的焦虑:是不是原本交给老师、培训班的,这回只能自己上阵了……

不管是别人教还是自己陪,都是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,都是想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和陪伴。 但不管是孩子,还是我们,也都是活生生的人,没法只“计划”了,就去“完美执行”:

不认真不是缺点,只是可能真的没兴趣;懒也不是缺点,只是可能真的需要休息和放松。

无论如何,慎用孩子的“生命能量”,不要提前、过多的排得太满、太密,去透支他们的未来: 此处被压抑的,不是淤积在身体里,就是他日会被用其他方式表达、甚至爆发出来

尤其是在青春期,身边已经有太多朋友感慨,孩子怎么“突然变了”,原来很乖巧、听话,一下子就反抗得厉害、厌学、叛逆、抑郁…… 不是突然,而是累积呀。

让类似这样的抗议、这样的“表达”的管道,保持畅通吧:)别忘了,我们最终要的再多0,前提都是,要有健康的生命底色——前面的那个1,才有意义。

作者:吉吉。微信公众号「慢成长」联合创始人,二宝妈,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/学校讲师,前香港资深传媒人,现居深圳。追求细水长流,也爱勇猛精进,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,愿与娃一起慢成长。

微信公众号:manchengzhang123

吉吉:mancz003